昨天,在冷空气的清扫下,中东部很多地区的雾和霾“不翼而飞”。加上今天弱冷空气的进一步影响,华北中南部、黄淮中东部等地的霾天气会慢慢地自北向南减弱或消散。
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霾都能被冷空气一扫而光。
比如江淮、江汉等地的部分地区,霾天气将持续。
像是江苏和安徽等地的小伙伴“吃”到的霾主要产自山东,味道独特,时而清淡、时而浓厚,那是因为霾有短时加重现象发生。
等到了12日以后,风向开始发生变化,转为地面高压后部南风,霾又会从苏皖向河南山东吹回去,华北中南部地区的霾再次得以发展。
就在雾霾“得意”之时,冷空气又来“施展威力”,尽管它很弱,但本事还是有一些的。
13日下午起,受冷空气影响,华北中部霾天气逐渐减弱或消散,南部地区小伙伴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看完雾霾和冷空气的“游击战”之后,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雾、霾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是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气象部门不仅可以预报风晴雨雪,就连蓝天也是分分钟不在话下了。
就像其他预报的制作一样,雾、霾及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的第一步就是数据的采集。这些数据主要包括常规气象要素和大气成分数据。
常规气象数据
温度、湿度、降水、边界层特征量、天气现象实况演变等都会在霾预报的制作当中派上用场,这些数据的收集主要来自于各地气象部门设置的气象观测站和卫星遥感采集。
大气成分数据
空气质量指数(AQI)及PM10、PM2.5、PM1和其他气态污染物等都属于大气成分数据,分布在我国各地的监测站可以采集这类数据。
接下来就该数值预报系统出场了。
徒有数据而不加以分析是万万得不到霾预报的。根据气象要素、大气成分、高空环流型变化、低层环流及温度场、冷空气活动及地面气压场变化等,气象专家会搭建运算模式,从而让电脑帮助演算出最终的结果。
数值预报之后,就由预报员们进行研判、对数值预报进行订正并拿出最终的预报产品了。
这一过程也非常关键,因为有时候数值预报给出的结论可能会有差错。
每每遇到复杂情况时,预报员们会进行多次讨论,有时候还会和环保部门进行会商,以带来更好的气象服务。
最后,就是预报产品的发布。
当预报结论“尘埃落定”后,值班预报员会对外签发相关预报产品。
这些通俗易懂的信息会通过多种渠道对外发布,你可以从电视、微信、微博、抖音等各大平台看见,从而提前做出生活安排。
所以,现在你了解霾预报是如何制作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