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降水,我们似乎都很熟悉。
鹅毛般的大雪,是降水;淅淅沥沥的小雨,是降水;飘洒的雪花点缀着密密斜斜的小雨,是降水;甚至先于雪花之前的雪珠——霰,也是降水。
雪↓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雨↓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
雾凇↓
图片来源:新华网
降水的形态有很多,光是固态就有冰粒、霰、米雪……
它们的“外表”有时非常相似,如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
在冬半年,降水形态十分复杂,有时固态、液态、混合态等同时存在,往往在落地之后,我们才能分辨出来。但是,预报员们可不能这样,他们得在降水落下之前预测清楚它的形态,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我们来看下明天部分地区的降水情况:
贵州西北部、湖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江淮东部、江南、华南大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广西东北部、湖南东部、江西东北部等局地有大雨(25~30毫米)。
小雪、雨夹雪、小到中雨、大雨,由此可见其复杂程度。
因而为了将复杂的降水形态搞清楚,正确指引公众生产生活,降水相态预报技术诞生了。
降水相态预报技术
冬季降水比之夏季,除了“下多少”以外,人们还多了一层“下什么”的顾虑,是雪还是雨?还是两者兼有?是否会降下冻雨?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始于2010年的冬季降水相态预报技术恰巧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难题。
研究人员通过整理长时间序列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全国降雪、冻雨、雨夹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不同降水相态与温度、湿度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域冬季降水相态的综合天气学判据指标及阈值,应用在了具体的气象预报当中,比如全国雨雪分界线、冻雨落区等预报产品。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片来源:网络
降雪还是降雨,需要看什么?
近地面温度是判断出现降雪还是降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以安徽的降雪条件为例:
当近地面的温度大于2℃时,一般是降雨天气,近地面温度低于2℃时,一般是降雪天气。
同时,高空温度分布情况也很重要。
如果近地面温度大于2℃,但是由于高空温度非常低,降雪到达地面时还未来得及融化成雨滴,则出现的仍将是降雪而不是降雨。如果在3000米高空出现了融化层,那么上层云中的冰晶和雪花就会变成低于0℃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形成冻雨。
我国冻雨主要影响区域频次分布图↓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
看来,是雨、是雪、是霰、还是冰雹,都是一场不简单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