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出”
北宋皇帝宋徽宗梦中见到天青色
让汝窑从此名满天下!
传说古代制作瓷器的匠人都选择在阴雨天烧制天青釉,因此每到下雨或梅雨时节,各大窑口都开始烧制瓷器,等到雨过天晴,即可开窑取器,得出天青色。有人解释这与湿度有关,当雨大了,太过潮湿,色彩不够透亮;雨小了,湿度不够,显得过于清淡无光。然而大自然的雨往往是不可控的,古代的能工巧匠只能日复一日烧制瓷器,耐心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在开窑的那一刻遇上雨过天晴后天空那抹天青色吗?
经过专家多年的研究,虽然实践中烧制出天青色的几率少之又少,但总还是摸清了一些门路。首先是烧制材料,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这简短的一句话记载了汝窑釉料配方一个重要线索“玛瑙末为釉”。宋代汝窑窑址在汝州,在清凉寺汝窑遗址附近,现在还存有古代开采玛瑙的矿坑,在汝河也能见到被山洪冲下来的玛瑙石块。通过不断调整釉料比例,加入玛瑙的天青釉已经很接近宋代天青釉的效果。
其次是烧制温度,当烧制温度在1050℃~1100℃时,釉处于玻化初始阶段,釉料中的含铁矿物未能充分溶解于釉层的玻璃态物质中,而形成大量钙长石晶簇,釉色呈月白色;当烧成温度提升到1150℃~1200℃时,釉料进一步熔融,釉色就从月白色逐步变成淡粉青、粉青和卵青色;当温度提升到1220℃左右时,釉料已经完全融化或接近完全玻化,此时的釉色就有天青、豆青、虾青等好几种,如果恰到好处,就能得到天青色。
据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介绍,汝瓷釉色着色除了配方一绝外,另一绝是要控制好窑变,在烧制停火时不能把瓷器从窑中取出,要在窑中严格控制冷却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此时瓷器就逐渐由豆青变为天青色。冷却速度控制得好也可使短针状钙长石晶体有时间大量析出,晶粒大小数量也恰到好处。折晶对光线的作用是釉层颜色主要来源,因此在冷却前期放慢冷却速度,但冷却至1100℃以下时,要加快冷却速度,防止被还原的呈色金属离子重新氧化成原始的存在状态,以保持最终的天青色。
所以,虽然天青釉的烧制并非要等烟雨消散,但瓷匠们年复一年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磨炼,同样是一场最需要耐心的等待。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