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洋,一直是观测的难点。
如今,面向深海大洋开展业务化观测的白龙浮标,
加入了气象“数据库”。
观测,可谓是气象事业的“前线”。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地面、高空、雷达、卫星……气象部门布下了“天罗地网”。
当然,仅凭气象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收集来自各行各业的气象数据,作为气象综合观测网络的有效补充。
最近,就有一条“小白龙”加入了气象数据共享的大家庭。它就是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深海气候变化观测浮标——白龙浮标。
深海型白龙浮标成功入水
01“小白龙”印度洋里显神通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浮标,“小白龙”有多了不起,还要从头说起。
人类研发投放深海浮标,是为了认识和预测当前和未来的天气、气候。
一直以来,由于观测不便,人类对深海、大洋的认识相当落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落后于对太空的认识。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人们迫切需要开展深海的长期观测以了解气候变化对于海洋内部的影响,并评估深海变化带来的反馈。
深海浮标是深海、大洋气候观测的利器。国际社会通过15年的努力建立了覆盖热带太平洋的TAO/TRITON浮标阵列,推动厄尔尼诺科学研究和业务化预报,这一进展被称为20世纪海洋科学的最重大进展之一。
TAO/TRITON浮标阵列地图
白龙浮标是我国第一个面向深海大洋开展业务化观测的综合系统,自2010年以来已经成功布放在东印度洋和安达曼海,是继美国TAO/Atlas浮标、日本TRITON浮标之后的第三个深海气候观测浮标系列。
它是国内目前唯一业务化运行在全球热带锚系浮标阵列中的深海浮标,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与美国TAO浮标开展比对的深海浮标,其监测结果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海中的白龙浮标
7000米级的深海观测白龙浮标系统既可观测海面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还可采集水下温度、盐度剖面、海流剖面等海洋要素,能够为全球海洋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02
数据共享让“小白龙”发挥更大能量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观测设备,观测到的数据当然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欣赏。通过数据共享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才是它最好的用途。
白龙浮标观测到的气象数据
受自然资源部委托,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完成了白龙浮标全部数据全球共享工作,实现了该站气象和海洋观测数据以标准格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发布。数据同时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入库,提供给国内气象部门和行业用户应用。
白龙浮标是亚非澳季风分析和预测浮标网络(RAMA)组成一员,也是致力于亚洲季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测的印度洋海洋观测系统(IndOOS)的一员。完成其全球共享工作意味着我国将继续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起,共同为全球印度洋海洋气候监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