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小时资料,可谓是气候数据集中的明星产品。最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出品的全球地面小时值整合数据集和全球海表观测定时值数据集迎来更新,双双来到了3.0版本。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数据集有哪些“用武之地”,全新版本又有哪些变化。
应用:气候变化监测、气象事件研究利器
在气象领域,陆地和海洋小时资料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它们不仅是数值预报与再分析的重要输入,也是气候统计产品的重要支撑,对气候(变化)监测、气象事件研究等有重大意义。
全球地面、海表观测基础数据集研制是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攻关任务“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的核心攻关任务之一,也是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9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完成的1979年以来全球地面、海表观测关键要素定时值基础数据集(V2.0)已于2019年6月通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提供业务应用,并应用于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CRA-40)和全球陆面再分析产品(CRA-40/Land)的研制。
CRA-40地面天气报气压同化反馈信息
升级:要素增加 时间扩展
在V2.0版本基础上,全球地面小时值整合数据集的要素项由原来的16个增加到76个,全球海表观测定时值数据集的要素项由原来的36个增加到70个。两套数据集的开始时间由1979年分别向前扩展至1901年和1900年。
相对于GTS单一来源数据,全球地面小时值整合数据集(V3.0)补充了近60年的全球机场气象站观测数据,并解决了日本、欧洲和澳洲等地区长期数据量偏低的问题;全球海表观测定时值数据集(V3.0)引入了更多中国近海区域观测数据。
2000-2018年气温(00-23UTC) 天气报数据量
要素的增加和时间的扩展,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集质量与完整性,满足气候监测、气候变化等业务对长序列高质量气候数据集的需求。
数据特色鲜明 完整性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两套数据集在中国区域的数据特色鲜明,基本实现全球地面和海洋基础数据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的攻关目标,为构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逐时、日、月全流程贯通的全球气候监测系列数据产品研制奠定了数据基石。
不同年代1月SST的累积记录数目空间分布(1°x1°网格)
在日前举办的专家论证会上,由来自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气象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两套数据集的研制方案合理,数据集时间尺度达到百年以上,实现了地面和海洋观测全要素覆盖,数据集质量较高,完整性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具有较高的业务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