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并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破纪录水平,并在继续上升。
疫情封锁措施和经济放缓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短暂下降后,又开始朝着疫情前的水平方向发展。
9月9日,世界气象组织 (WMO)联合全球碳项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英国气象局等机构共同发布《2020联合科学报告》,为全球政策和行动提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最新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
1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没有达到峰值的迹象,还在继续攀升、创造新的纪录。根据WMO全球大气监视网基准站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10ppm。2020年7月,夏威夷莫纳罗亚观测站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西北端的格里姆角站测量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为414.38ppm和410.04ppm,高于2019年7月的411.74ppm和407.83ppm。
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只会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速度产生轻微影响,这是过去和现在的排放量加上长寿命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要稳定气候变化,就需要持续减排,直至实现净零碳排放。
2
过去30年全球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62%
受疫情影响,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下降4%-7%。2020年4月初全球因疫情而采取封锁措施的高峰期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史无前例地下降了17%,但这仍与2006年的排放量水平相当。这既反映出过去15年排放量的急剧增加,也凸显出人类社会对化石燃料能源的持续依赖。
到2020年6月初,全球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大多已回升到仅比2019年的水平低5%以内,这一水平去年创造了367亿吨的新纪录。此外,过去十年来,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甲烷量在持续增加。
3
缩小排放差距须改变消费模式
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转型行动已刻不容缓。《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 显示,2020年至2030年,为实现《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全球每年需削减近3%的碳排放量;如果要实现1.5℃温控目标,平均每年需削减排放量7%以上。
预计2030年的排放差距为120亿-1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样才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
短期减排潜力的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扩张现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来实现,比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支持低碳运输方式和逐步淘汰煤炭等。展望2030年以后,各层面都需要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并逐步改变消费模式,技术上和经济上均可行的解决方案业已存在。
4
2016-2020年或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五年
2016-2020年有望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五年,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 水平高出1.1℃左右,较2011-2015年 全 球 平 均 气 温 高 出0.24℃。未来五年很可能有一个月或多个月的温度将较工业化前水平至少高出1.5℃。
2016-2020年,每一年北极海冰面积都小于以往均值。2016-2019年这五年间损失的冰川质量比1950年以来所有其他五年间损失的质量都要多。在2011-2015年以及2016-2020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在加速上升。
此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这些极端事件中已经发现许多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清晰“指纹”。
5
全球冰川面积缩减 海洋持续升温
世界各地的冰盖和冰川都在损失质量。1979-2018年,北极海冰面积在全年所有月份都在缩减。野火发生频次增加、永久冻土突然融化,以及北极和山区水文状况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扰动的频率和强度。
自1970年以来,全球海洋持续升温,已吸收了气候系统中90%以上的过剩热量。自1993年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和吸收的热量都已增加了一倍多。海洋热浪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了一倍,并且持续时间变得更长、更加剧烈、范围更广,导致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发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吸收了20%-30%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致使其进一步酸化。
自1950年前后开始,受海洋变暖、海冰融化和海洋氧气含量下降影响,许多海洋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季节性活动都发生了变化。
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每年为3.6毫米左右,这在上个世纪是从未有过的。
6
冰雪消融威胁数十亿人的水供应
最能体现气候变化影响的是水文条件的变化,包括冰雪的动态变化。到2050年,面临洪水风险的人数将从当前的12亿增加到16亿。2010年代早期至中期,19亿人 (占全球人口的27%)生活在潜在的严重缺水地区。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27亿~32亿人。
冰冻圈是山区及其下游地区重要的淡水来源之一。具有高信度的是,全球来自冰川的年径流量最迟将在21世纪末达到峰值。此后,预计全球冰川径流量将下降,这将对水储量产生影响。
据估算,中欧和高加索地区的冰川径流量目前已达到峰值,青藏高原地区将在2030-2050年间达到峰值。
7
疫情显著影响全球观测系统
疫情对全球观测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反过来又影响了预报和其他天气、气候和海洋相关服务的质量。
今年3月和4月,基于飞机获取的观测数据平均减少了75%-80%,削弱了天气模式的预报能力。6月以来仅略有恢复。人工气象观测站的观测业务也被严重扰乱,特别是在非洲和南美洲。对于像河流径流量这样的水文观测,其情形与大气实地观测相似:自动水文观测站在持续获取数据,而依靠人工读数的水文测量站则受到了影响。
今年3月,几乎所有的海洋科考船都被召回至母港。商船一直无法提供重要的海洋和天气观测数据,海洋浮标和其他系统也无法维护。对碳、海温、海水盐度和碱度等要素进行的四次全深度海洋调查已取消,而这样的调查每十年才完成一次。船只获取的海表碳含量数据实际上也中断了,而这些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温室气体的发展状况。
疫情对气候变化监测的影响是长期的。通常在融冰期结束时开展的冰川质量平衡或永冻土厚度测量活动可能会因此被阻断或受到限制,观测的全面中断将使监测气候变率、气候变化及相关影响所需的“基本气候变量”的历史时间序列出现空缺。